“四多四促”提升保育员专业素质
发布时间:2011/11/15(1)保育员角色定位的转变。
在主题活动背景下提升保育员专业素质的实践中,首先学习《纲要》与新幼教文件精神应在思想上让保育员充分认识自己保育的角色定位。我们在实践中强调“一是改变称呼”,我们改过去“保育”为“阿姨”的称呼,要求老师和小朋友称呼为“老师”,我们还在每学期开学典礼上,让保育员和老师共同站在台上,以老师同样的身份向新小朋友介绍自己的姓名、工作,提高他们的责任性和自信心。“二是突出参与”,在日常教学工作贯彻保教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反映主教教师应与保育员互相沟通,互相配合,共同完成“配班参教”理念和教学目的。“三是评价结合”,在园内各项评比活动,我们注意把教师和保育员工作结合在一起进行评价。提高保育员的素质内涵。改变很长一段时间里,保育员就只是打扫卫生、负责幼儿安全、管理幼儿衣物等,似乎保育员只负责“保”,至于“育”则是教师的事这一现状。我国新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了保育员的职责。“保育员要在教师指导下,管理幼儿生活,并配合本班教师组织教育活动。”这一方面是国家对保育员作为幼儿保育和教育的专业性的认可,另一方面也包含着保育员作为教育者的角色要求。
(2)新保育内涵,形成新保育理念的转变。
保育员素质存在差距,在知识更新的迅猛速度使教师们一直在呼唤“要不断地学习”,不能只光凭经验工作,这也带来参教素质要求,否则问题隐患相当大,如保育员的行为、语言对幼儿的影响,保育员受自身文化素养的影响,注重保育员素质提升。如在“主题活动”背景下,从只重视“卫生消毒”保洁工作,到与小朋友活动中来,由单纯作为保洁员到逐步“配班参教”的保育教师理念转变。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保育观念应更新,从“传统的保护身体发育”扩展到“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要将“保”与“教”真正的结合起来。
2、探讨多层次的培训——促素质提升
幼教保育工作是动态的,不仅仅是停留于保洁等层面,新保育员理念要求保育员素质提升,幼儿园应为保育员创设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的多层次研训环境,通过对保育日常工作,来提升保育员的保教业务素质。
(1)带教式培训。针对保育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以带教式培训作为主要抓手,实施“一对一”帮扶工程,以促新、带新、传新为新保育员找好“师傅”。建立帮扶档案和检查评比措施;让经验丰富的老保育员具体指导“一日保育工作程序”,以加快新保育员的岗位适应能力。通过传、帮、带,新保育员迅速得到发展。如在“主题活动”背景下,从只重视“卫生消毒”保洁工作,到与小朋友活动中来,绝大部分已能由单纯作为教师帮手到逐步能单独组织一两个区角活动。 (2)跟踪式培训。制定了保育员成长的三年规划,针对年轻保育员有学历无经验的实际问题进行了跟踪式指导。首先,让她们大胆实践“班级一日工作程序细则”的基本步骤,制定每学期主要保育工作内容。而后,由园领导、保健医生、保育组长进行跟踪式的指导,以现场观摩、现场指导、现场评比等形式提高了保育员岗位能力。
(3)反思式培训。以自己讲“我的保育故事”形式,从一日生活环节出发,针对具体保教情景,在交流中提出日常工作中的困惑或保育工作经验,并组织研讨。如针对“进餐管理中个别幼儿吃饭难的问题”,让保育员根据班级的实例,大胆交流自己在管理中的做法,互相汲取典型经验,寻求最佳的解决办法。这种以“研促思,以思促学”的形式,使保育员在培训活动中充分地“动”起来,素质明显得到提升。
3、开展多角度的实践——促能力提高
我们尝试制定个性化的发展目标,根据保育员的年龄特点、文化程度、经验多少、个性特点等情况,从实际出发,采取分步推进的方法,开展多角度实践活动,促进能力提高。
(1)配班助教观摩活动。配班助教工作是保育员老师协助主班教师、配合引导幼儿顺利完成教学活动。通过活动让保育员认识到,当与主班教师配合教学活动时,自己不再是准备教具或维护纪律的配角,而是幼儿学习探究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和组织者,同时自身得到主动探究学习和能力提升。
(2)开展各类竞赛活动。幼儿园组织开展各类竞赛活动,为保育员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创造锻炼的机会为此,如餐后管理竞赛、寝室整理技能竞赛、保育故事演讲竞赛、个人才艺竞赛。保育员在各类竞赛活动中潜能也得到发挥。在与同伴竞赛中能找到自身的不足,学会取长补短,增强了工作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4、尝试多元化的评价——促保育规范
为了规范幼儿园保育工作,贯彻“保教并重”原则,加强保育工作的管理力度。我们依据《纲要》精神和教育新理念有机结合,尝试开展保育领域的多元化评价活动。
(1)制定科学有效的保育员工作评估制度。评估内容可以从一日保育规范操作、班级清洁卫生及消毒、配合教学活动情况以及家长工作等方面着手。在每一块工作中都要制定明确的量化条件及标准,尽可能准确判断评估对象工作质量的优劣,避免了评估流于主观臆断的状况。在日常评估中,要坚持“日常评估与重点评估相结合,月评估与期中、期末评估相结合”的原则,采用分层评估、横向纵向评估,增强评估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2)建立以改进为目的的自我评价体系。在管理中,要引导保育员对自己的工作质量进行自评,引导保育员在日常工作中对照自评标准,随时反思自己的行为,调整实践,全面改善自己的工作,促进保育员更好地、持续地自主发展。
(3)开展以提高保育员的工作积极性为目的的赏识评价。开展“保育之星”的评比活动。如学习之星、卫生之星、助教之星、奉献之星、关爱之星。通过赏识评价使保育员充分认识自身的能力与水平,有效地提高保育员工作积极性。